【什麼是科學中藥?】
討論這個問題時,我們先來了解科學中藥是怎麼做出來的?科學中藥又稱為濃縮中藥,其製作過程是將用水熬煮成的中藥湯劑,也就是我們說的水煎藥,以高溫汽化的方式噴灑在澱粉賦形劑上,進而形成我們看到的中藥顆粒。可說是為了因應現代人忙碌生活,而發明出既攜帶也服用方便的中藥。
【水煎藥效果會比科學中藥好?】
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,老實說答案是肯定的。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因素:
- 藥材是否同煎過:
科學中藥又區分成方劑和單位藥,方劑如葛根湯、桂枝湯、酸棗仁湯等湯丸散丹字眼結尾的科學中藥,單位藥則是指如當歸、黃耆、桂枝、葛根等單純一味藥的科學中藥。
前者的製程因為有先大鍋水煮同煎成藥水後,才噴灑在澱粉賦形劑上,差異可能不算太大。但後者一般若是一個個單位藥搭配使用,或者藥方中有方劑也有單位藥的組合,那麼這中間藥材們是否經過同煎,便會決定藥材與藥材彼此之間是否產生他們應有的化學反應,而這正正對藥效產生很大的影響。畢竟雖然看似都把相同成分吞下肚了,然而把獨立的粉藥吞下肚,並沒有辦法在腸胃道產生同鍋子裡同煎過的效果。 - 濃縮濃度差異:
除了每種藥材在製成科學中藥的過程中,會有不同程度的抽出率,本身科學中藥就是以藥粉的劑型呈現,但這種藥粉劑型又跟某些古籍記載的散劑,如逍遙散、安中散等,直接將藥材磨成粉狀的概念不同,它還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賦形劑、乳糖、結晶性纖維、纖維素等,因此濃度肯定是再稀釋了5~10倍左右。那麼濃度低,自然效果會有所差異。 - 藥材齊全度和藥量限制:
並不是所有的中藥材都有製作成科學中藥,因此當需要用到少數未製成科學中藥的藥材時,便會遇到需要更換成替代藥材的狀況,那麼療效就有可能多少不同。
此外開立水藥自由度相對大,除了藥物可以自由搭配、調整不同劑量,藥味總數也較不受限制,反正煮完就是一碗水藥。然而粉藥就不一樣了,一包粉藥能裝了量有限,除非病人願意一次吃上兩三包,否則量超過了,裝不下了,醫生也只好有所取捨。
【這樣還需要吃科學中藥呢?】
當然還是得平衡報導一下,科學中藥仍是這世紀相當偉大的發明。畢竟水藥不是人人都敢喝,外加現代人的生活型態,就算水藥包都煎好了,也很難有辦法隨身攜帶出門喝。更重要的還包括價格差異,科學中藥有健保給付,撇出部分超級健保給付的昂貴藥粉需要自費以外,一周藥費大不了就是部分負擔的兩位數。跟水藥平均動輒一週就會破千,對於患者的負擔真的差很多。
此外其實多數疾病,如常見的慢性鼻炎、皮膚、睡眠、排便等問題,只要尊重醫囑按時服藥,臨床上吃科學中藥就可以有很明顯的改善了。且畢竟粉藥藥量相對少、服用方式又方便,也便於攜帶和保存,透過科學中藥能讓更多的患者接觸並體驗到中藥的療效,才是身為中醫師最熱見的。